品他病

品他病

概述:品他病(pinta)是由品他密螺旋体所致的慢性皮肤感染,也是三种非性病性密螺旋体病(nonvenereal treponematosis)中之一。临床上以皮肤鳞状丘疹、可变性色素沉着及角化过度为特征。呈地方性流行,几乎全部都是在儿童期开始发病。我国未发现此病,青霉素治疗有效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本病在20多年前,全世界有75万患者,近年来发病明显减少。主要流行于拉丁美洲如巴西、委内瑞拉、哥伦比亚、秘鲁、厄瓜多尔、中美洲及墨西哥,尤其在巴西亚马逊州的一些地区已成为本病的疫源地。东南亚、中部非洲及太平洋地区也有少数病例报道,但对美洲以外品他病的存在尚有争议。据1982~1983年巴拿马流行区人群作血清学调查,其阳性率达20%,其中有2%~3%5岁以下儿童发现有活动性品他病。
    本病的传染源为患者,确切传播途径尚未明,可能与长期密切接触有关。因患者皮肤角化过度的破损处常溢出渗出液,其中含有螺旋体。可通过直接接触、苍蝇吸吮或搔痒等经伤口而传播。居住和卫生条件较差,地处树木茂盛地区或近河岸的村庄发病率较高。本病主要发生于小儿及青少年。

病因

病因:品他密螺旋体(Treponema carateum)在形态及生物学性状上颇似苍白密螺旋体,宽0.13~0.15μm,长为10~13μm,运动方式多样。对苯胺染剂不易着染,也不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上生长,但可感染人及黑猩猩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品他密螺旋体从皮肤破损处进入体内,在局部繁殖后随淋巴液或血液播散至全身,引起皮肤病变及淋巴结肿大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临床表现可分以下三期:
    1.一期  为原发性丘疹期,受感染部位最初出现数个小丘疹,丘疹逐渐增大后融合在一起,直径为1~2cm,随后表面脱屑和色素改变,常呈红棕色。以下肢腿部皮肤为主(约占80%),也可分布在前臂和手背等处。
    2.二期  为品他疹(pintids)期,约隔2~6个月后,皮疹播散到其他部位,但仍以下肢皮肤为主,也可波及脸部、手臂及躯干部。出现扁平环形红斑,直径可达10cm,边缘不规则,上覆有鳞屑,间有角化过度,并有红棕色、灰蓝色或浅色等多种色泽,故西班牙语称之为“画(paint)”,以此名为品他病。也可在同一患者皮肤上见到苔藓样、湿疹样及银屑病样的改变。此期皮疹可持续数年,可自然痊愈,不遗留瘢痕,也可进展成三期病变。
    3.三期  为色素障碍期,多在感染后2~5年出现,主要表现为皮肤异常色素改变。开始常为泛发,对称性分布,不同颜色的斑片,可见于手、腕、踝、肘、足、面和头皮等处。进行性发展,最后形成白瓷色斑块,伴有皮肤萎缩或角化过度,后者常见于掌跖部,并可发生裂隙而使行走困难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本病仅限于皮肤损害,不累及黏膜、心血管及神经系统,除局部淋巴结可肿大外,并无全身症状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
    1.血常规检查,可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加。
    2.一期、二期病变时,通过皮损处刮出物的暗视野检查可找到螺旋体。
    3.血清作性病研究实验室(VDRL)试验,约有60%~75%阳性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表皮早期有轻度棘层肥厚,晚期可有萎缩。基底细胞液化变性,色素失禁。真皮上部有大量噬色素细胞,另外可见淋巴细胞、浆细胞及少许组织细胞浸润。镀银染色可见螺旋体。色素减退皮损显示黑素细胞缺乏,无炎症细胞浸润。

诊断

诊断:对居住在中、南美洲黑人中,发现手、腿等处皮肤患有鳞屑性丘疹或色素异常的皮损,应疑及本病。经实验室检查予以确诊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必须与银屑病花斑癣湿疹白癜风及梅毒等疾病相鉴别。

治疗

治疗:青霉素治疗有相当疗效,一般剂量为120万~240万U,一次性肌内注射,一次量,或每隔3个月注射1次,皮损能较快治愈。也可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,一次性肌内注射。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多西环素或红霉素类抗生素治疗,也可获满意疗效。白斑消退较慢,经治疗后可在5年内逐渐消失。

预后

预后:此病皮疹可持续数年,可自然痊愈,不遗留瘢痕。

预防

预防:预防本病应对流行区患者进行群众性治疗,以达到控制传染源。避免与患者的皮肤病变破损处接触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